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創辦人李兆基于3月17日安詳離世,積閏享壽一百歲。李家周日在北角香港殯儀館設靈,昨日出殯。喪禮由政商界翹楚擔任扶靈人,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尹宗華等。李兆基于昨日中午12時30分辭靈出殯,由集團兩位聯席主席李家杰及李家誠代表家族,衷心感謝社會各界人士及傳媒的深切慰問。 \大公報記者邵淑芬(文) 林少權(圖)
李兆基昨早在北角香港殯儀館舉殯,上午9時至11時為團體公祭,11點舉行大殮,大殮采用佛教儀式,并于12時30分辭靈出殯,另擇吉扶柩返回原籍順德大良安葬。靈堂中央放著李兆基遺照,由白色蘭花包圍,中央橫匾寫上「上升佛國」,下方放了五個心形花牌,分別是五名子女李家杰、李家誠夫婦、李佩雯夫婦、李佩玲夫婦及李佩儀。
十名政商界翹楚扶靈
喪禮由政商界翹楚擔任扶靈人,十名扶靈人士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尹宗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新鴻基地產代理資深董事郭炳江、東亞銀行執行主席李國寶、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副主席林高演,以及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至于香港殯儀館對面球場設置的大型帳篷悼念區,繼續有大批市民前往悼念李兆基。
李家誠:不舍得父親
李兆基長子李家杰及幼子李家誠送來賓離開后,于下午近12時45分在殯儀館外見傳媒。李家誠表示,不舍得父親,全家人都不舍得,但父親已享壽100歲,全家人當時都陪在他身旁,他好安詳地離去。他又感謝市民,指很多市民好有心,多謝他們這么喜歡父親。李家杰表示,感謝大家關心,已經擇了吉日將父親靈柩送回原籍廣東順德大良安葬,因是私人送別,不會公開日子。
昨早繼續有多名政商界人士到場致祭,政界方面有中央港澳辦一局局長王振民、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及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等;學術界包括科大校長葉玉如、科大顧問委員會主席陳祖澤及港大校務委員會委員楊紫芝等。
商界方面,新地創辦人郭得勝與李兆基齊稱「三劍俠」,由郭炳江、郭炳聯帶同第三代郭基輝、集團執董雷霆等高層出席,作為扶靈人的李國寶帶同兒子李民斌及李民橋到場悼念。此外,前九倉主席吳光正、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主席王冬勝、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希慎主席利蘊蓮等亦一早到場。
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先生昨日出殯。過去兩日來,大批市民前往悼念。李兆基之所以能得到社會各界的敬重,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商界的成就,而是其飲水思源、愛國愛港的高尚品德。不論成就有多大、財富有幾多,李兆基在關鍵時刻始終堅定與國家、與香港站在一起,一生都在回饋社會。這是一名偉大企業家最重要的特質,也是李兆基留給港人的寶貴精神財產。
毋庸置疑,人稱「四叔」的李兆基即便放眼全球,都是成就最顯赫的企業家之一。出殯期間,參與扶靈的不但有諸多政商界重要人物,還包括教育界人士,多國政要亦紛紛對其逝世致哀,甚至連外國王室成員也特地獻上花牌。但「四叔」的地位不僅僅來自他在商界的成就,連日來前往悼念的人當中,還有許多是恒基和煤氣公司的員工,以及大量普通的香港市民。他們專程到場悼念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四叔」是一位難得一見的好老板,還有是懷念其愛國愛港的精神,不但做了無數公益善事,而且家國情懷遠超商業范疇,在推動企業發展的同時,更將個人與香港、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
早于國家改革開放初期,李兆基就是第一批投資內地的港商代表,積極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通過恒基兆業等企業平臺積極響應和支持「一國兩制」方針。李兆基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1982年,與商界友好成立「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6年后再成立「李兆基基金」,為國家培育專業人才。先后資助、主辦及協辦近千個內地教育項目,扶助超過120萬名貧困農民,亦涵蓋少數民族,學員遍布全國。而且培訓項目類型涵蓋經濟及工商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稅務會計、英語、醫學、室內設計、園林管理、海洋石油工業管理、物業管理、環境保護等多種專業,間接惠及340萬人,對國家發展、民族復興有著無可估量的貢獻。
「四叔」留給港人的寶貴財富
2008年,內地先是發生四川汶川地震,李兆隨即捐出1億元,聯同家族及員工捐贈的2000萬元用于賑災。其中8000萬元援建廣元市中心醫院門診內科綜合大樓,提供1000張病床,每年服務60萬人次;至下半年北京奧運,作為主場館之一的水立方建設中,最大一筆個人捐款1億元同樣來自李兆基。到近年來,李兆基仍多次捐贈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內地高校;新冠疫情期間,他更捐贈土地給方艙醫院,可謂出錢出力支持抗疫。
李兆基曾表示:「從商要『以人為本』,達致服務人群及賺取盈利的雙贏局面。」「能夠有機會幫人,我便很高興,我從不會問那能為我自己或集團帶來什么好處。」這種飲水思源,始終不忘回饋社會和國家的精神,正是一個成功企業家與偉大企業家的本質分別。成功企業家追求的可能只是利潤,但如果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其思維就絕不會只是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對社會、對國家作出承擔,協助解決社會發展遇上的問題,并且以己身為榜樣,以實際行動為國家和香港的穩定繁榮作出努力。
當前,香港踏入「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面臨發展的關鍵轉型期,加上外部政經環境復雜多變,內部挑戰亦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叔」的奮斗不懈,以及堅持愛國愛港的情懷,正是留給香港社會的重要精神遺產。他的奮斗精神鼓勵港人直面困難,他的愛國情懷提醒港人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他的公益之心更鼓勵社會各界團結合作,共同推動香港的發展。
尤其在當前香港經濟尋求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社會各界更應該以「四叔」等前賢為榜樣,主動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機遇,積極開拓新的發展空間。他的愛國情懷也為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啟示,唯有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才能造就更大的成就和成為企業家的典范。
李兆基的逝世,是國家和香港的一大損失,但他的創業傳奇仍然激勵人們追求夢想,他的愛國愛港情懷仍然激勵人們努力不懈,推動香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香港更需要像「四叔」這樣的精神,團結一致為國家和香港的繁榮穩定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