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襲鐵路。(資料圖片)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的機槍陣地。(資料圖片)
百團大戰紀念館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山西日報記者蘇曉晨攝
莊嚴宏偉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陽泉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戰地重訪
百團大戰
一九四〇年八月,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歷時五個多月的百團大戰,投入兵力多達一百零五個團。這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書寫了輝煌一頁。
歷史卡片
百團大戰
分為3個階段。
從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為戰役第一階段,任務是破壞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奪占沿線日軍據點。參戰部隊充分發動群眾,計劃周密,行動迅速。各主力部隊、游擊隊、民兵靈活運用運動戰、游擊戰和攻堅戰,掌握了破路與戰斗結合、襲擊與圍困并用等多種戰法,對路軌、車站、橋梁、隧道、通信設施等全面破擊,重點是正太鐵路及平漢、同蒲等鐵路和一些重要公路。陽泉,正是戰役第一階段的主戰場。
從9月22日至10月上旬為戰役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擴大第一階段戰果,在繼續破壞交通線的同時,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的日軍據點。參戰的我軍各部奮勇出擊,連續攻克多處日偽軍據點,并在廣大抗日群眾的積極配合下,平毀了大量封鎖溝、墻,沉重打擊了偽政權組織,使很多被分割的根據地重新連成一片。
從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戰役第三階段,中心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大規模報復“掃蕩”。從10月初起,日軍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據地遭到重大摧殘。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參戰部隊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堅持靈活多變的戰術,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堅決消滅來犯之敵,最終迫敵撤退,收復被侵占的全部城鎮,取得戰役的最后勝利。(蘇曉晨整理)
“百團大戰破襲戰,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組成團,女人頂個男人干,拆軌破路割電線,枕木燒著冒狼煙……”
“百團大戰”的硝煙早已散盡,而英雄的歌謠,依舊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傳唱。
百團大戰不僅是軍事上的破襲,更是精神上的突圍,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抗擊日寇的鋼鐵意志,更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下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如今,獅腦山下、桃河之畔,陽泉這座英雄之城,正譜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華章。
鐵火淬煉的抗戰史詩
“8月20日晚,隨著一顆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長空,八路軍戰士迅速撲向鐵路線。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煤礦工人、農民在正太線上與八路軍并肩作戰。‘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的口號響徹天際。正太線在軍民齊心協力下陷入癱瘓。”伴著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解組組長石瑋的講解,記者的思緒被拉回到了85年前的那個夜晚。
1940年,日軍以主力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占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后方基地。
至暗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參戰兵力多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這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據統計,百團大戰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至1941年1月24日結束,共作戰2174次,殲滅日、偽軍5萬余人,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
在中國抗戰面臨嚴峻困難的關鍵時刻,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了這場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抗戰必勝的信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希望所在。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行走在百團大戰紀念館內,每一件文物依然在訴說著歷史,每一句講解都在傳遞著力量。
紅綠交織的文旅新篇
陽泉,百團大戰的主戰場,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紅色基因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如今,陽泉以紅色文旅為紐帶,將革命精神轉化為發展動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紅綠交融”發展之路。
獅腦山公園的建設是陽泉紅色文旅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座以百團大戰為主題的綜合性森林公園,將“紅色旅游”與“綠色生態”深度融合。
始建于1963年的獅腦山國有林場,如今經營總面積達1.74萬畝,森林覆蓋率52%,國家級公益林面積1.05萬畝,油松、側柏、遼東櫟等樹種在這里扎根生長,野兔、野豬、野雞等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穩定的喬灌草一體化森林生態系統。
漫步林間,松濤陣陣、層林疊翠,堅持多年的植綠,讓“紅色地標”有了綠色底色。
據統計,陽泉市目前共有紅色資源169處。豐厚的紅色資源成為人民群眾弘揚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和有力支撐。陽泉創新推出“紅色+研學”模式。平定七亙大捷紀念館經過升級改造,展陳面積進一步擴大,新增數百件實物展品,通過多媒體演繹完整呈現了伏擊戰的戰略布局與歷史意義;狼峪抗戰遺址公園的提檔升級工程,引入信息化設備與規范化標識,使其成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
從百團大戰的英雄史詩到“中共創建第一城”的歷史榮光,從革命文物的精心守護到紅色文旅的創新實踐,陽泉用行動詮釋著——紅色基因不僅是歷史的印記,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數智賦能的發展新章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精神的長河永不干涸。百團大戰紀念館的輪廓與陽泉的算力中心遙相呼應,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潮聲在山城交織在一起。
在陽泉高新區,算力的脈搏以驚人的頻率跳動著——
百度云計算中心內,4000P算力日夜不息奔涌;云峰智算中心產業園的機柜陣列中,10000P算力蓄勢待發。如今的陽泉,已成為環京津冀算力走廊上的一顆明珠。
從“煤鐵之鄉”到“數智新城”,陽泉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是一場向新而生的突圍。
陽泉的數字化轉型始于對基礎設施的重構,隨著《陽泉市數智新城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5年)》出臺,陽泉以“雙千兆”網絡為經脈,以算力集群為心臟,開啟了數字基因的全面植入。截至2024年底,陽泉市累計建成5G基站4270座,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32個,光纖網絡覆蓋率突破98%,在太行山間織就了一張“萬物互聯”的數字天網。
2024年全省首部智能網聯汽車管理地方性法規《陽泉市智能網聯汽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陽泉成為全國首個全域開放自動駕駛的地級市。截至目前,“蘿卜快跑”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里程突破200萬公里,113個站點串聯城市交通神經網絡,無人駕駛公交、物流車、清掃車穿梭街巷。今年,陽泉將進一步拓展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推動車路協同基礎設施覆蓋主要城區,打造“人—車—路—云”一體化智能交通系統。
陽泉不僅滿足數字技術的應用,更著眼于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華陽一礦,在5G信號的牽引下采煤機精準作業,讓煤炭開采從“汗水經濟”蛻變為“智慧經濟”;冀東水泥的石灰巖礦山下,隨著智能系統的指揮,無人車高效、穩定地運行著,為礦山開采注入了新的活力;天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內,“智慧養雞”的場景讓人眼前一亮,只需1人就能輕松管理一棟存欄10萬只蛋雞的雞舍。
……
當老工業基地遇上新質生產力,一幅以算力為底色、以數據為經緯的高質量發展畫卷,正在太行深處綻放出奪目光彩。(蘇曉晨)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銘記
精神地標 永不磨滅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紀念館前的紀念碑已迎來第一縷陽光。高達40米的碑體猶如一柄鋒利的刺刀直插云霄,碑身上“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
踏入館內,序廳里“百團大戰光耀千秋”群雕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正太鐵路破襲戰、獅腦山戰斗、娘子關戰斗等百團大戰的主要戰斗場景,將人們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時空。
館內陳列著數百件珍貴文物和歷史照片,多媒體技術再現了當年戰役的宏大場面。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武器、一封封字跡模糊的家書、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無聲地講述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
紀念館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讓歷史“活”起來。VR體驗區里,參觀者可以“回到”1940年的戰場,目睹八路軍破襲正太鐵路的壯觀場景。此外,通過掃描紀念館官方微信二維碼,觀眾還可以觀看戰役的數字復原場景,隨時隨地開啟線上參觀之旅。在手機屏幕上,百團大戰的歷史畫面一一呈現,配合專業的講解,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戰役的全過程。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示方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百團大戰的歷史,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這里,歷史從未遠去。每一件文物都在說話,每一個故事都在傳承。百團大戰紀念館正如一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照耀過去,啟迪未來。(王馨梅)
賡續
紅色南溝 綠色嬗變
南溝村,陽泉人紅色記憶中一抹亮色。
陽泉郊區,舊街鄉側,南溝村靜臥獅腦山下。南溝村由前南溝、南溝掌、狼峪三個自然村組成,國道307線、太舊高速與石太鐵路穿行而過。山頂遠眺,80多年前百團大戰主戰場——狼峪車站盡收眼底。
海拔1200米的草帽山,地勢險峻,兵家必爭。1940年8月,百團大戰破襲戰在此打響。范子俠將軍率部強攻狼峪車站,血戰草帽山,摧毀日軍7個碉堡,百余戰士中毒仍奮勇作戰。如今,戰壕殘跡猶存,2000余米戰壕、200多個掩體、6處碉堡暗堡訴說著往昔崢嶸。
讓紅色歷史“活”起來。近年來,南溝村修戰壕、建展館、塑豐碑,將散落遺址串聯成“紅色課堂”。范子俠將軍紀念亭、生平陳列室、狼峪紅色展覽館相繼落成,防毒面具、軍號、槍支等歷史物件陳列其間,沙盤巧妙重現當年戰局。講解員“智取測石站、強攻草帽山”故事的講述聲,讓革命精神穿透時光。
紅色基因喚醒綠色動能。南溝村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富民”,在鄉村振興中加速奔跑。山腳下,蜂飛舞,67歲的趙福鎖照料著40多箱蜂。“山高樹多,花開漫野,一箱蜂年產能達百斤。”甜蜜事業釀出幸福生活。350多畝玉露香梨、30畝櫻桃樹茁壯成長,綠色產業鋪就增收之路。
去年,南溝村人均收入1.8萬元。原知青大院改建為培訓住宿中心,配套接待中心、活動廣場、廉政教育長廊一應俱全。紅色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產業鏈條持續延伸——蜜蜂養殖、梨果種植、農家樂、情景劇演出,“紅色+綠色”模式繪就獨特振興路徑。
硝煙散盡,山河煥新。南溝人用雙肩擔起歷史與未來,讓紅色精神在青山綠水間生生不息,努力走出一條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幸福大道。(白雪峰)
記者手記
在烽火記憶里聽數智潮聲
百團大戰紀念館里,銹蝕的軍號、磨損的草鞋、發黃的電文……一件件歷史文物,沒有刻意渲染悲壯,卻處處是直抵人心的力量。百團大戰之所以震撼,不僅在于其規模之大、參戰人數之多,更在于它在最黑暗的時刻點燃了希望的火種。
而陽泉人對紅色基因的珍視,遠不止于守護一片山林。
他們將紅色化作發展的“原動力”,用綠色守護紅色,用發展激活紅色,讓英雄的故事在新時代有了新的力量。
如果說紅色是陽泉的“精神名片”,那么數智轉型便是這座城市的“發展答卷”。
曾經的陽泉,以煤鐵資源支援全國建設;今天的陽泉,以算力和數據賦能未來。陽泉的數字化轉型是系統而深刻的。根據《陽泉市數字經濟優先發展戰略三年行動計劃》,陽泉致力于打造山西省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信創產業先行市、全域自動駕駛智車城和新型智慧城市樣板市。
數字技術更在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中煥發新生。在煤礦行業,陽泉已建成12座智能化礦井,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高達95%。通過智能化改造,煤礦井下人員減少了,效率反而提高了。智能制造產業也在集聚發展,智能終端、信創、大數據等產業加速壯大。
站在獅腦山巔聽到的是跨越時空的交響,見證的是一份精神如何在傳承中煥發新生,一座城市如何在突圍中書寫新章。(蘇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