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村戰斗紀念碑和長樂戰斗展示中心。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長樂村戰斗示意圖。(資料圖)
游客參加“重走太行英雄路”研學體驗活動。段中飛攝
武鄉縣城新貌。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戰地重訪
長樂村急襲戰
一九三八年四月十六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武鄉長樂村截擊沿濁漳河谷向東逃竄的日軍第一一七聯隊,殲敵兩千二百余人。是全民族抗戰初期八路軍一次性殲滅日軍最多的戰斗,對粉碎日軍九路圍攻,鞏固和擴大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關鍵作用。
歷史卡片
長樂村急襲戰
1938年4月,日軍糾集3萬余人分九路對駐扎在晉東南地區的八路軍總部和主力部隊進行圍攻。八路軍總部采取一部兵力牽制其他各路日軍,集中主力擊破其一路的作戰方針。16日,八路軍第129師主力在武鄉縣長樂村夾擊入侵武鄉之敵,殲敵2200余人,對粉碎日軍九路圍攻,保衛八路軍總部和主力部隊,鞏固和擴大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關鍵作用。(山西日報記者整理)
8月15日,正值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0周年,武鄉縣的天空下著零星小雨。距離縣城東南方向14公里的濁漳河畔,長樂戰斗展示中心和高聳的長樂村戰斗紀念碑莊嚴肅穆,前來瞻仰和學習的游客絡繹不絕。
1938年4月16日,八路軍在此急襲日軍,殲敵2200余人,為粉碎日軍九路圍攻,鞏固和擴大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關鍵作用。如今,在見證勝利的河灘上,旅游公路串聯起最美的太行風景,富起來的鄉親們住進了二層小樓……巍巍太行山,抗戰精神光照千秋。
一戰破敵化危機
雨季的濁漳河水量充沛,兩岸的山脈在寬闊的河面上形成倒影。“這種地形非常有利于截擊敵人。”長樂戰斗展示中心主任倪淑娟介紹,1938年2月至4月,八路軍先后取得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戰役的勝利,對華北地區的日軍構成了巨大威脅。
為了驅逐和消滅晉東南地區的八路軍總部和主力部隊,1938年4月,日軍調集3萬余人,分九路向遼縣(今左權縣)、武鄉、榆社撲來。“日軍來勢洶洶,而我八路軍也應對沉著。”倪淑娟介紹,八路軍在朱德和彭德懷的領導下,制定了內線和外線相配合,相機集中主力,破其一路的作戰思路。同時,發動群眾,空室清野。
4月15日,日軍108師團一部占領榆社空城后,無法得到有效補給,只得折返武鄉,一路上不斷遭受襲擾,進入武鄉縣城后又遭到八路軍的打擊。“陷入饑餓與惶恐的日軍被迫棄城,沿濁漳河向東逃竄。”倪淑娟說,劉伯承迅速把握戰機,命令陳賡率部隊平行追擊,搶占長樂灘兩岸有利地形。
4月16日上午,日軍117聯隊主力部隊剛剛通過長樂村,后續輜重部隊依舊滯留在濁漳河谷。陳賡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向河谷中的日軍發起進攻。“連夜逃亡的日軍驚慌失措,被八路軍截為數段,壓縮在河谷之中。”
日軍主力調頭回援,集中1000余人向我軍陣地發動猛烈攻擊。“堅守戴家垴陣地的772團10連,面對10倍于己的敵人,毫不退讓,直至全部壯烈犧牲。”倪淑娟含淚介紹,危急關頭,689團及時趕到,與日軍反復爭奪,重新奪回陣地,抵擋住了敵人的瘋狂反撲。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河谷內的日軍已盡數被殲,日軍的外圍增援也陸續趕到。鑒于戰場形勢變化,劉伯承果斷命令部隊撤出戰斗。
“遺憾的是,葉成煥團長在指揮部隊轉移時不幸犧牲。”倪淑娟介紹,772團團長葉成煥登上高地觀察敵情,被流彈擊中。“受傷后,葉成煥依舊關心著部隊的情況,不停地叮囑要把隊伍帶到安全的地方。”倪淑娟哽咽地說。
此役殲滅日軍2200余人,創造了八路軍單次作戰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紀錄,對粉碎日軍九路圍攻,鞏固和擴大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關鍵作用。
太行浩氣傳千古
“抗戰時期,武鄉家家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武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李斐介紹,抗戰時期,武鄉不僅是抗日殺敵的主要戰場,還是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機關曾在這里長期駐扎,全縣14萬人有9萬多人參加了各類抗日組織,2萬多人獻出了寶貴生命。李斐說,近年來,武鄉縣傳承抗戰精神,持續做好“雙擁”工作。同時,積極挖掘抗戰資源,組織抗戰老兵和英烈遺屬講述抗戰故事,傳承抗戰精神。
“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抗戰歷史,知道我們的先輩為了國家獨立付出的犧牲和努力。”今年82歲的退休干部武承周是武鄉縣關工委“五老骨干宣講團”成員,經常受邀到中小學和紀念館宣講革命故事。抗戰時期,他的父親武三林曾經擔任武鄉縣棗煙村民兵武裝主任。1943年,在大活莊戰斗中為掩護群眾轉移受傷被俘,遭到嚴刑拷打,殘酷的日軍在他身上連刺21刀,壯烈犧牲。
“父親犧牲時,我剛出生21天,是黨和人民養育了我,我也要把抗戰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讓大家銘記歷史。”2003年退休后,武承周一邊宣講抗戰故事,一邊整理挖掘史料,編撰出版《烽火武鄉太行奶娘》《棗煙村志》和《武鄉地名故事》等著作。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舊不辭辛勞,四處搜集抗戰時期兒童團相關史料,計劃今年出版《烽火武鄉英雄少年》。“小小兒童團長,長大都是國家棟梁。我希望現在的孩子們都能以抗戰英雄為榜樣,將來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說起這些,武承周的眼里充滿希望。
在長樂戰斗展示中心,10歲的小小講解員王佳妍向記者表演了一段剛學的《贊長樂村大捷》快板,稚嫩的聲音里,透露著對英雄的敬畏。倪淑娟介紹,今年暑期,展示中心面向全縣中小學生招募小小講解員,不到10天,就收到400多份報名申請。“從小就聽抗日英雄的故事,他們勇敢頑強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積極面對學習中的困難。”王佳妍說。
文旅融合繪新景
從武鄉縣城出發,驅車沿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向東行駛,一路上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長樂村戰斗紀念碑、八路軍烈士陵園、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等紅色遺址點綴其間,與綠水青山融合交織。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好山好水好風光,沿線村民端起了農文旅融合的新飯碗。
“村里的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風景優美,游客越來越多。”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沿著風景秀麗的濁漳河谷,蜿蜒至長樂村口,葉成煥紀念亭修葺一新、潞黨參基地藥香氤氳、農家樂和飯店生意興隆。長樂村黨支部書記王晨說,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開通后,村里重修葉成煥紀念亭,新建13組反映長樂村戰斗經過和軍民魚水情深文化墻,實施河道治理、村莊綠化和道路整修,讓村民們在種地和搞運輸之外,又多了一項旅游收入。
“沒想到,在家門口當演員還能賺錢。”近段時間,下北漳村平均每天接待2000多名游客參觀研學,73歲的村民李存蘭也變得格外忙碌。靠著在實景劇《四年》中飾演角色,李存蘭每場都能掙到50塊錢演出費。下北漳村黨支部書記李志亮介紹,抗戰時期,下北漳村曾是魯迅藝術學校(前方魯藝)駐地,2018年武鄉縣文旅中心投資修繕學校舊址,并為村里整修道路,完善旅游設施。“靠種地謀生的村民們開起了民宿,賣起了土特產,當上了演員,老百姓的日子好了,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觀。”李志亮高興地說。
“我叫武鄉,一身紅裝。”今年5月,第十三屆八路軍文化旅游節上,響亮的文旅宣傳口號點燃了游客對八路軍故鄉的向往。武鄉縣文旅局提供的資料顯示,1月—7月,全縣景區共接待游客103.7萬余人,景區旅游總收入568.5萬余元。
“武鄉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是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武鄉縣文旅局副局長牛永峰介紹,近年來,武鄉縣深入挖掘太行精神內涵,積極創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縣。先后打造出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大型紅色實景演藝《太行山上》,推出“重走太行英雄路”等沉浸式研學旅游項目,紅色資源已經轉化為可觸摸、可共情的立體式文旅體驗項目。“紅色文化變成了富民金礦。”牛永峰說。(黃川川)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銘記
英雄贊歌代代唱
從長樂村出發,沿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向西,車窗外群山蒼翠、河水悠悠,約10分鐘到達里莊灘。途經地帶,曾是八路軍粉碎日軍對晉冀豫根據地實行九路圍攻的主戰場。如今,在里莊灘高地,長樂村戰斗紀念碑巍然矗立。
“它鐫刻著八路軍指戰員浴血奮戰、粉碎日軍圍攻的史實。”長樂戰斗展示中心主任倪淑娟說。80多年前,里莊灘高地至長樂村炮火連天,硝煙彌漫。
陽光灑在紀念碑上,“長樂村戰斗死難烈士永垂不朽”13個鍍金大字熠熠生輝。拾階而上,近觀紀念碑志。“……是役我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以下八百將士壯烈殉國。”
1938年4月16日,八路軍在完成殲敵任務后,向安全地帶撤退。葉成煥在指揮部隊撤離途中登高察看敵情時,不幸被流彈擊中頭部于4月18日犧牲,年僅24歲。2009年,葉成煥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循著倪淑娟引導,步入位于紀念碑對面的長樂戰斗展示中心。葉成煥烈士的照片在這里展出:他眼神堅毅,軍容整潔。來訪者坐在長條板凳上,經聲光電多媒體進入葉成煥生前最后一個鐵血戰場,身臨其境感受當年戰斗的壯懷激烈和戰士們的英勇無畏。
“學習先烈志如鋼,保衛祖國固邊疆。歷史永遠不能忘,紅色基因要傳承!”今年10歲的王佳妍,就讀于武鄉縣城關小學四年級,是長樂戰斗展示中心“小小講解員”,主動為參觀者展示了一段《贊長樂村大捷》快板詞。(郭慧聰)
賡續
老區鄉村展新顏
暑氣收斂,禾黍漸熟。武鄉縣豐州鎮興盛垴村谷田里,一株株綠油油的谷穗飽滿低垂,彎下了腰。田壟間,農戶們仔細查看籽粒的飽滿程度。“現在都推行科學化、標準化田間管護模式了。”村民武玉田說,這樣種出的谷子穗大粒飽。
“小米加步槍,好米在武鄉。”興盛垴村的羊肥小米產業園區,是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總部所在地。“優質谷子生長的土地資源不可多得。”該公司副總經理韓波宏表示,他們已在武鄉縣創建羊肥小米標準化種植基地2.03萬畝。
“弘揚太行精神,共建創新武鄉”標語、八路軍戰士卡通形象、抗戰故事浮雕……行走在羊肥小米產業園區,“紅色元素”隨處可見。“我們敬畏那段歷史,也希望把這里打造為武鄉紅色旅游文化宣傳窗口。”韓波宏說。
抗戰時期,武鄉縣出兵出糧出干部,共捐獻以小米為主的軍糧240萬石。
近年來,興盛垴村和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雙方黨支部以小米加工銷售為重要紐帶,探索建立村企聯建模式。“我們要推動當年為抗戰作出突出貢獻的小米,向標準化、產業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該公司電商銷售部門負責人張東平表示。
羊肥小米“觸電”成爆款。在糧食加工車間,一粒粒金黃的小米從出料口流出,工人們熟練地裝袋、塑封、打包。“以前谷子熟了,就怕賣不出去。現在手機一點,訂單就來了,價格還更好。”張東平口中的變化,正是羊肥小米乘著電商東風,從“深巷好酒”躍升為“網銷爆款”的生動寫照。
“接下來,還要努力開拓直播電商這一藍海市場。”韓波宏說。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到全省一流的實景式戶外直播基地,這塊紅色土地正投向新的鄉村e鎮建設中去。(郭慧聰)
記者手記
善用地利之便
善抓時代之機
我們因何而勝利,又因何而發展?
善用地利之便,是奇襲制勝與高質量發展的共同秘訣。面對強敵,八路軍選擇連夜奔襲,占據有利作戰環境。在兩岸懸崖峭立、河谷蜿蜒曲折的地形中將日軍截成數段,一舉殲滅。現在,地利優勢有了新定義。“村子就在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邊上,接下來還要搞紅色鄉村旅游。”長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晨介紹。除了種植業、運輸業,旅游服務業也將成為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抓住機遇,方可獲取戰勝強敵和振興發展的力量源泉。在長樂村戰斗中,戰機轉瞬即逝,第386旅旅長陳賡當機立斷,果斷命令部隊對日軍發起急襲。此戰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抗戰中單次作戰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一次戰斗。當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產品附加值不足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新敵人”,興盛垴村及時引入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借助村企聯建平臺發展羊肥小米,帶動5000余農戶年均增收7000多元。
走進濁漳河谷,曾經戰火紛飛的疆場,現已成為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交通要道。這樣的生動圖景,正昭示我們,要賡續紅色血脈,用好區位之利,抓住時代之機,在新征程創造新的輝煌。(郭慧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