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綠色能源輸配項目全線從洪洞縣恒富北至臨汾市堯都區中心城區站,包含97千米能源輸配管網和5座綠色能源輸配站建設,其中山西建投一建集團負責27.8千米供熱管道安裝和1座能源站的建設實施。項目建成后,將為臨汾市“一城三區”(洪洞縣城、臨汾城區、襄汾縣城)提供綠色能源,預計年供熱量達2206萬吉焦,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8.51萬噸、粉塵排放量131.6萬噸,對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推動城市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精準勘察科學規劃 筑牢地下工程安全基礎
針對項目地下環境復雜的難題,項目團隊在開工前開展全面摸排,通過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和地質雷達探測等技術,精準定位地下電纜、燃氣、供水等各類管線124處,繪制出了詳實的地下管網分布圖。針對發現的6處關鍵頂管節點和22處超危工程段,團隊組織專家進行多輪論證,為每個施工段量身定制專項方案,確保全線施工“零返工”和“零事故”。
面對跨汾河及屯里橋頂管地下水位高、地質不穩定的難題,團隊采用降水井降低水位,配合高壓旋噴樁加固土體等工藝,有效提升了施工區域的穩定性。同時,進一步優化工作井支護結構,建立實時監測預警機制,動態跟蹤地下環境變化,并配備專業應急搶險力量,形成多重技術保障體系,確保了高水位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施工安全。
聚焦難點精準調度 攻克跨鐵頂管施工難關
在跨鐵路頂管施工中,面對涉鐵審批周期長的實際情況,團隊成立鐵路協調專班,由項目經理牽頭,配備專職人員與鐵路局對口部門建立溝通機制,通過提前3個月啟動預審程序、同步準備技術方案與審批材料、關鍵節點駐場跟進等方式,將常規需要3個月的涉鐵審批流程壓縮至45天完成,為后續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
針對路基沉降控制要求高、長距離頂進精度難保障的挑戰,施工前團隊沿鐵路路基科學布設監測點,形成完整密集的監測網絡。監測數據通過專業設備實時采集并傳輸至指揮中心,當發現沉降超過預警閾值時,立即啟動預警機制,暫停施工并采取調整措施。施工過程中持續跟蹤監測數據,動態優化施工工藝,確保鐵路路基始終處于安全狀態。同時引入高精度測量設備和自動導向系統,實時監測頂管位置和方向,動態調整頂進參數,確保2528米深頂管精準推進,為列車運行提供可靠保障。
創新技術優化系統 提升項目綜合建設效益
在熱力管道施工中,針對應力過大易發生剛性管道事故這一行業共性難題,項目團隊創新應用預制直埋保溫球墨鑄鐵管安裝技術。該技術通過柔性連接實現管道依靠自身伸縮調節消除應力,成功將施工效率提升20%、人工成本降低35%,累計降本增效近36萬元?;谠摷夹g形成的《長輸供熱管網大口徑承插球墨鑄鐵管安裝施工》工法,兼具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經濟環保等綜合優勢,為同類工程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方案。
項目創新應用智慧供熱系統,通過分布式光纖測溫技術實現管網運行狀態的實時在線監測。系統采用主用光纖與運營商備用光纖的雙通道通訊架構,通過測溫綜合軟件平臺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至能源站控制系統,根據閾值自定義設置的參數,實現溫度超限報警、泄漏檢測及溫變速率預警功能。當檢測到異常工況時,系統可自動觸發報警機制,同時為每根管道建立完整的電子檔案,實現對供熱系統特性的精準識別和運行工況的優化分析。通過智能匹配室外溫度變化,系統能自動調節熱源和換熱站的運行參數,真正實現按需供能。目前,該智慧供熱系統已形成標準化施工工法并完成上報,為長輸供熱管網的安全、穩定、高效運行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科學組織精細管理 確保項目按期優質推進
針對工程線路長、工期緊的特點,項目團隊采用分段平行施工模式,將全程劃分為兩個獨立標段同步推進。通過成立專項工作組,編制可視化敷設路線圖,系統優化工序銜接和資源調配,投入3個管道施工班組、4個土建作業班組、3個機械作業班組,配備10余臺大型機械設備和20余臺專用運輸車輛,構建起高效運轉的施工網絡。
項目建立了完善的施工管理體系,通過制定詳細施工計劃,明確各階段任務和時間節點,科學配置人力、物資等資源。在質量管理方面,嚴格執行質量檢驗制度,對每道工序進行嚴格把關;安全管理方面,通過加強教育培訓、完善防護設施等措施,全面提升現場安全水平。同時實行領導帶班機制,各級管理人員常態化深入一線指導,全體員工克服嚴寒酷暑等不利條件,通過細化工序、編制專項方案、每日復盤問題等措施,全力推進工程建設。
項目團隊僅用90天完成了恒富北至汾河東、屯里橋至天井村共計8.3公里的管道建設任務。目前,累計完成管網鋪設18.3公里,總體進度達66%。項目團隊將持續優化施工組織,嚴把質量安全關口,加快推進剩余頂管節點和管網敷設工作,確保項目優質履約,打造綠色能源輸配精品工程。